中国传统经典剧目(中国经典剧目)

在中国演剧史上,宋金元明是戏剧勃兴的时代,塑造了中国舞台演艺传统的戏曲模式。金元杂剧曾在北方辉煌一时,南戏也在东南民间广为流传,历经几百年的发展,在文化艺术的传播上,扮演了重要角色。通过戏剧舞台的表演与阐释,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想象、道德观念与价值系统、艺术追求与审美理念,像浇灌心田的活水,像滋润禾苗的雨露,润物细无声,滋养了中华文化的苗圃,培育了广大群众的心灵升华,奠定了文化传统的坚实基础。

戏曲传统绵延不断,虽然经过西潮海啸的冲击,仍能流传到今天,在舞台活跃,让我们在悠扬的丝竹声中,在激越的锣鼓声中,可以亲身体会精彩的传统表演艺术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,把中国的昆曲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首项,重新激起了国人对传统戏曲的重视,也在香港开始了持久不衰的昆曲热。

今年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,回顾昆曲在香港舞台重放异彩的过程,让人感慨历史变化的背后,充满了文化的侵凌、冲突、调适、回归,像一场剧力万钧的重头戏。港英统治时期,英国殖民者的文化艺术好恶压倒一切,形成西方传统凌驾一切的文化霸权,西方歌剧、芭蕾、莎剧与话剧,是殖民高官首肯的高雅舞台表演,广东戏是普罗大众的日常文娱,精致优雅的传统昆曲基本绝迹。香港回归之后,经过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,又有内地昆剧团的悉心配合,昆曲才在香港恢复了新机,有了经常演出的机会,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爱好优雅表演的观众。二十多年来,最常演出也备受欢迎的折子戏,多出自《牡丹亭》《浣纱记》《长生殿》《玉簪记》《西厢记》《琵琶记》《烂柯山》等,近年来还有许多昆剧团串编原著的精彩折子,化作适合现代观剧习惯的新版全本戏。

中国传统经典剧目(中国经典剧目)

在这些经常演出的剧目中,《牡丹亭》超越一般的才子佳人剧,展示追求个人爱情与婚姻幸福的执着,为了理想中的至情,不顾死亡威胁,到阴曹地府寻觅梦中情人的下落,还阳回生,完成生命意义的自我肯定。《浣纱记》与《长生殿》的情节内容,则反映历史文化沧桑与家国兴亡,个人身处国家板荡、天翻地覆之际,如何跨越独立苍茫的落寞,脱离浑浊的世情,或是遨游五湖四海,或是有幸登录仙班,寻觅可以安身的新天地。《浣纱记》的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的吴越战争,上场的人物有骄矜恣肆的吴王夫差,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,有耿直忠介的伍子胥,更有美艷迷人的西施,智慧过人的范蠡。《长生殿》则以安史之乱为背景,主角是唐明皇与杨贵妃,通过比翼连理的爱情为主线,铺展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的崩溃,出场的人物很多,特别精彩的独立段落有《弹词》的李龟年、《酒楼》的郭子仪、以及《絮阁》的高力士。

《浣纱记》最脍炙人口的一折是《寄子》,展示伍子胥自知死谏吴王夫差,极可能遭到灭族的惩罚,因此带着儿子出访齐国,把儿子交给好友鲍牧寄养。父亲隐忍了出行的实情,与儿子一路游山玩水,到了目的地,才告诉儿子,此后是人天两隔,再也不能见面了。戏的高潮是父子分手的场面,通过演员精彩的唱作,在空荡荡的舞台上,展现生离死别的伤痛。由计镇华老师扮演的伍子胥,唱唸俱佳,声情并茂,沉稳中透露出无限悲怆,动人心弦。

《长生殿》最感人的一折是《哭像》,演出唐明皇的寂寞、悲伤与自责,悔恨自己没能在兵变中拯救杨贵妃的性命。由蔡正仁老师唱起来,那种凄凉,那种孤独,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,却一切都是咎由己出的忏悔,真是摧人心肺。

《浣纱记》与《长生殿》,不愧世界非遗杰作的称号。

文:郑培凯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pop371.cn/1358.html